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讽刺朝廷的古诗名句

目录

1.袁枚《夜过借园闻笛》

2.林则徐《塞外杂咏》

3.吴兆骞《帐外》

4.江湜《山寺夜起》

5.陈维崧《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6.黎箭《小园》

7.袁枚《秋海棠》

8.吴伟业《采石矶》

9.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

10.顾炎武《塞下曲》

11.袁枚《纸鸢》

12.郑燮《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3.桑调元《五人墓》

14.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15.吴景仁《稚存①归索家书》

16.宋湘《梅修①重有浙江之行()其二

17.史夔《无锡望惠山》

18.叶燮《客发笤溪》

19.陈文述《夏日杂诗》

20.张问陶《出栈》

21.戈鲲化《甬上竹枝词》

22.袁枚《苔》

23. 蒋士铨《湖上晚归》

24.钱澄之《夜归》

25.郑真《晚望》

26.姚范《山行》

27.史台懋《春阴》

28.王永彬《同友人游青溪》

29.王猷定《螺川早发》

30.阮江《甬江夜泊》

31.王士禛《真州绝句》

32. 宋琬《狱中对月》

33. 宋琬江上阻风

34.厉鄂《晓至湖上》

35.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

36.袁枚《推窗》

37.袁枚《赤壁》

38.祁寯藻②《潜山道中》

39.吴嘉纪《落叶》

40.姚鼐《淮上有怀》

42.郑板桥《小园》

43.査慎行《晓过鸳湖》

44.徐兰《出关》

45.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46.赵执信《晓过灵石》

47.赵执信《秋暮吟望》

48.施闰章《舟中立秋》

49.王士禛《符离吊颍川侯傅公》

50.姚鼐《金陵晓发》

51.于震《海上吊吴野人墓》

52.吴兆骞《帐夜》

53.査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54.徐兰《出居庸关》

55.周密《野步》与赵翼《野步》

56.张之洞《登采石矶》

57.吴伟业《登缥缈峰》

59.吴伟业《遇旧友》

6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61.释宗渭《横塘夜泊》

62.龚鼎孽《百嘉村见梅花》

63.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玉簪》

64.陈三立《夜舟泊吴城》

65.袁枚《马嵬》

66.何绍基《山雨》翁卷《山雨》

67.宋荦(luò)《邯郸道上》

68.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

69.吴伟业《送友人出塞》

70.赵执信《萤火》

71.朱彝尊《度大庾岭》

72.张謇《屡出》

73.吴伟业《梅村》

74.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

75.高鼎《村居》

76.沈绍姬《寄家人》 77.何绍基《素心兰》

78.金圣叹《清明》

79.袁枚《渡江大风》 80.龚自珍《漫感》《己亥杂诗》

81.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 82.何绍基《山雨》 83曹雪芹《对月寓怀》

84.查慎行《独游南湖》 85.郑燮《题画》

86.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87.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88.陈维崧《别紫云》 89.王士禛《高邮雨泊》 90.赵执信《归舟》 91.姚鼐《出池州》

92.陈文述《夏日杂诗》

93.赵翼《渡太湖登马迹山》 94.蒋士铨《岁暮到家》

95.郑燮《山中雪后》 96.龚自珍《秋心三首(其三)》 97.陈忱《叹燕》 98.蒋士铨《岁暮到家》和《归信吟》 99.史台懋《春阴》 100.翁格《暮春》

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1.夜过借园①闻笛

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

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

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

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2.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

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3.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第二联是用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分);(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分)(3)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1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6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2分)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风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1分)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夜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1分)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1分)

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①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②深更深。

[注]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

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之。(4分)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2分)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2分)

2.(4分)①拟人手法,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感伤与留恋。②借景寄情,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③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④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乳交融。(手法2分,分析2分,任答一点即可)

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菊花。

作者简介:

黎简原籍广东顺德,其父来南宁经商,娶当地大族雷氏女为妻。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二十三日(6月30日)黎简生于广西南宁,年轻时往来广东、广西间。因喜爱广东省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黎简性情耿介,不慕名利,世人目之为狂,遂自号“狂简”。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将赴廷试,因父丧未行,遂不复应试。黎简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兼精书法,擅长篆刻,号称“四绝”。

一生未出仕,靠卖画、卖文及教馆为生,生活比较清贫。曾寄居广州慈度寺,住处四周种上竹子,曰竹平安馆。中年所居村曰百花村,筑亭曰众香阁、曰药烟堂、曰五百四峰。袁枚当时名动天下,来到广州欲求一见,却被黎简拒之门外,一时轰动诗坛。翁方纲任广东学政时,未到广州上任,先梦见二樵,更被传为佳话,也可见二樵在当时文化人心目中的地位。1799年十一月七日(12月3日)卒。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6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5分)

3.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4分)

4.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一联作简要赏析。(4分)

5.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窥”字运用拟人手法,反客为主,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2.幽竹、寒花(菊花)寓含高风亮节之意,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烘托出一个品行高洁具有高风亮节的诗人形象。

(2)选用亭亭静立的幽竹、凌霜傲放的秋菊(寒花)、洁白无瑕的新月等意象,(2分)表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节操。(2分)

4.(4分)“水影”句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1分)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1分)“山光”句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突出园中景物之美,(1分)本为园中之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说“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不但写活了“山光”,增添了情趣,更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美。(1分)

5.(4分)幽竹、寒花、新月,(2分)幽竹劲节,寒花孤傲,新月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刻画了一个孤清高洁,胸怀澄明的人物形象。(2分)

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2分)

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4分)

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采石矶

吴伟业

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

曾闻飞将在,落日吊开平。

[注]飞将,为飞将军李广的省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英勇善战,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后因以“飞将军”指矫健敏捷的将领。这里指的是明将常遇春。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他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富有时代感。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杂感>、《扬州》、《读史杂感》、《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其中《扬州》四首,更是他七律的力作。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如《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降清;《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楚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写艺人的飘零沦落;《临江参军行》颂扬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船行》等。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传诵颇广。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其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如〕《满江红·蒜山怀古》,咏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

吴伟业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等。

“江左三大家”清初有影响的诗人,史推“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而真正有资格与“才名满天下”(钱泳《履园丛话》)的诗坛领袖钱谦益并列的,只有吴伟业。钱氏尊宋,吴氏学唐,此后清代的各种诗派,大抵不出这二人的门户,足见二人对清代诗歌影响之深远。

钱谦益极口赞誉吴伟业的诗才,曾用“以锦绣为肝肠,以珠玉为咳唾”(《梅村诗集》钱谦益序)来形容吴伟业诗歌之风华绮丽。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吴伟业诗歌在有清一代的地位。

1.这是一首吊古之作,可是诗人在诗的前两句用来写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诗人运用的又是那些手法?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此诗的前两句重在写景,写采石矶两岸山之高峻和水流的湍急,一句话,突出了环境的险恶,用以映衬英雄行为的难能可贵,在险山恶水的背景下愈加显出英雄形象的光辉。

2.诗人在写景时主要运用的手法是夸张,“千寻险”,极写山之高峻与险恶;“一矢争”,极写水之湍急,几乎可与飞箭比快慢。

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西湖八绝句(之一)

柳如是

垂杨小院锈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作者简介:

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又称河东君,丈夫为明清侍郎钱谦益,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其墓在江苏常熟虞山花园浜。著名作家朱千华在其地理人文著作《中国美女地理》中,对柳如是的身世,有详细记述。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诗人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2.你怎样理解诗的最后一句“桃花得气美人中”?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幽的画面:依依垂柳,精巧小院,屋宇绣帘,莺阁宁谧,残花点点,蛱蝶飞舞……一个摆脱了世俗喧嚣的环境。诗人恰倒好处地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才使得这个静谧的小院里充满了生机。

2.在寒食节里,诗人走在西泠路上,灼灼桃花,艳丽无比;一时间真不知是桃花映衬着“美人”,还是“美人”装扮了桃花。但诗人柳如是虽为风尘女子,却十分自信,她认为桃花之美艳是因为得到了“我”这位“美人”的辉映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顾炎武

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

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

1.诗的前两句,均为写景,写的又都不是眼前之景色,所以属于。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2.汪瑞在《明三十家诗选》中评价这首诗时说:“黍离麦秀之悲,渊深朴茂。”由此可见,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思妇只苦,实际上却别有所托。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参考答案

1.虚写。诗人不过就是用不在眼前的“赵信城”、“纥干山”已经是“雪化尘”、“雀呼春”,来写边塞已春归,更何况此刻江南春意早盎然。

2.古语有“春女思,秋士悲”,丘迟在他的《与陈伯之书》中也写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在这样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春闺之人自然更加盼望着戍边的丈夫归来了。诗的尾句写得似乎很平淡其实蕴涵着极度的悲怆,不由得使人想到了唐代的陈陶的《陇西行》中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其实这还只是诗的表意。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顾炎武是无时无刻不在希望故国复兴的,这恰如思妇怀念自己的丈夫一样,自然界的春天降临是未能为思妇带来一丝慰藉的,因为想起戍边的丈夫已然成了白骨,因为诗人怀恋的故国也早在思念之前实实在在地灭亡了,所以这“梦里人”就并非是所谓的梦中的心上人了,兼含着的是诗人魂牵梦萦的朱明王朝了。因此此诗寄寓着的是诗人的亡国之痛。

1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纸鸢

袁枚

纸鸢风骨假棱嶒,蹑惯青云自觉能。

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

作者简介: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24岁参加朝廷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1.《纸鸢》是一首,诗中处处笔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

2.诗人还曾写过一首《憎蝇》诗,诗中写道:“深秋丑扇尚纷纷,偶据高柯自道真。枵腹可曾餐墨水?恶声偏欲扰诗人。神昏不复追风骥,暑退能留几日身?辜负天教生羽翼,枉钻窗纸费精神。”可是在本诗中却又说“纸鸢”“一日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这样写自相矛盾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咏物诗(答托物言志亦可),诗中处处笔笔似乎都在写“纸鸢”,其实,“纸鸢”正是诗人所鄙夷的:正是那些凭借权势权贵而得到了很高的地位,“一阔脸就变”,还自鸣得意,飞扬跋扈,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势利小人。

2.不矛盾。在《憎蝇》一诗中的苍蝇不管怎么说也还“天教生羽翼”,在诗中诗人也预言着这些人好景不长。如果说《憎蝇》中的“苍蝇”已经叫人厌恶,叫人鄙视,那么在《纸鸢》中,作者说掉到了地上纸鸢还赶不上苍蝇,那意思是很明白的,是在说“纸鸢”式“人物”就尤为叫人厌恶鄙视了。

1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诗人坐在衙署书房里卧在撞上休息,这是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呻吟呜咽;自然界中的风竹声和民间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什么使诗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2.诗的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一枝一叶”运用的是怎样的必须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ㄒㄧㄝ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参考答案

1.是诗人时刻在惦记着百姓安危冷暖的体恤民情那颗赤子之心。

2.运用的是双关的手法,“一枝一叶”既指衙署书房窗外的竹子的枝叶,也暗指那些正在饱受风雨饥渴的百姓的啼饥号寒声。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只是一个左右不了大局的“些小州县吏”但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五人墓

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①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②朝廷党,峥嵘里巷夫。

田横岛中士,足敌五人无?

[注]①要离:春秋时刺客,曾被吴公子光派往卫国行刺王僚之子庆忌,事成后伏剑自杀。墓在苏州,与五人墓毗邻。

②阘冗:即阘茸,卑鄙低贱的意思

作者简介:

桑调元(1695~1771)清代官员、学者。字伊佐,一字弢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时即聪明勤奋,且是远近闻名的孝子。雍正四年(1726)举顺天乡试,十一年(1733)召试,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书院讲席。桑调元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主张“穷经之要有三: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 桑调元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编撰《大梁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江西瀛溪书院》与《泺源书院学规》等。另有《五岳诗集》二十卷、《文集》三十卷、《桑弢甫诗集》十四卷、续集二十卷、《论语说》、《躬身实践录》、《桑孝子旌门录》等。

1.本诗的颔联里写道:“悲吊有屠沽。”“屠沽”指的是屠夫和卖酒人,诗人之所以要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运用的是。

的手法。

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表达:五人的侠烈名声得到了人民的赞美,连那些不管怎么说总有点“不问政治”,总有点“惟利是图”的屠夫和卖酒人一类普通市民都为之悲悼不已,这里运用的是“睹影见竿”的手法,即不从正面写五人如何如何侠义壮烈,而是通过五人的正义行为所激起的强烈的反响,来歌颂五人的崇高品质。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屠沽”来代指普通百姓。

2.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诗中“阘冗”与“峥嵘”两个内涵完全相反的形容词,把两类人进行了强烈的对比:身居高爵显位的“朝廷党”(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着,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竟是那样的卑劣,助纣为虐,而出身低贱(“素不闻礼义之训”)的里巷夫却反而品格高尚得到了人们的崇敬。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纪昀

浓似春水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注】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2001年开始,纪晓岚因为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风靡而为大众所知。

1.句“浓似春水淡似烟”运用的的手法,写的是。

2.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书事》一诗这样写道:“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纪昀的这首诗中有一句是从这首诗中化用过来的,那句诗是:;这句诗运用了的手法。

参考答案

1.首句“浓似春水淡似烟”运用的比喻的手法,写的是临岸之山,近在眼前,看上去苍翠欲滴,色彩浓厚,水中倒影恰如春云的变幻;而远处之山被雾气阻隔,越远越淡,恰如飘渺的烟霞。富春江就穿行在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翠山之间。

2.那句诗是:翠色随人欲上船;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1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作者简介:

赵翼,中国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故又与袁枚、张问陶合称为“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1.秋风起,枫叶红,确实和爱“管闲事”的“秋风”有关,但秋风又是怎么样“白人头”的?诗人运用的又是怎样的写法?请结合全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秋风可以把“霜叶”吹得“红于二月花”,却不能吹白人的头发。诗人在这里运用的是拟人的方式来实现抒情的曲折效果。意思是说:一年一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一年的时光,在这年年秋风里,有多少“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白居易《长恨歌》),今天,曾经年轻过,曾经豪情满怀的我,也在不知不觉中老了!

1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稚存①归索家书

黄景仁

只有平安字,因君一语传。

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

[注]稚存,是诗人的好朋友,洪亮吉。

作者简介:

洪亮吉(1746~1809) 清代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安徽歙县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清乾嘉时期著名的诗人、学者,清代朴学、经学、训诂学、史学、舆地学的重镇,并因人口方面的学说而著称。洪亮吉自幼丧父而刻苦读书,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与大诗人张问陶齐名,合称张洪。后督贵州学政。嘉庆元年回京供职,以越职言事获罪,充军伊犁。五年赦还,从此家居撰述至终。

1.诗人拟题是很讲究的。你对这首诗的题目中的一个“索”字,是如何理解的?

2.读这首诗我们立刻就会想到岑参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但吴兰曾在《石溪诗话》中却说:“能从古人出而不为古人所囿。”对此,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诗题中着一个“索”字,可谓意味深长。表明了诗人本无意写信回家,只是在好友洪亮吉出于同乡情谊,催之再三,逼着他写家书才不得不写的。那么,诗人为什么不主动地写一封家书呢?我们可以套用一下窦叔向的“远书珍重何由答?旧事凄凉不可听”(《夏夜宿表兄话旧》)名句,来发掘一下诗人的心境:宦海浮沉,原为了觅升斗,求出路,可现在,却一无所成,除了活着,活着如果叫平安的话,还有什么可以用来告诉家人的呢?

2同意。岑诗中说“马上”,黄诗中说“马头”,无非在写临歧匆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岑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黄说“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这蕴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无历日”,字面上是说身边没有历书,无法确定给家里稍这个口信是哪月哪日。人,为什么会连日子都弄不清楚呢?无非是三个原因:一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管它是哪天呢;一是穷愁潦倒,天天愁与酒,爱哪天哪天吧;三是反正也没有什么值得报喜报捷的事,随便哪天都行。如果说岑诗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一种无奈的正常精神状态,那么黄诗中的“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则是一种无所谓的不正常的精神状态;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看似不正常中又蕴涵着正常的的写法,抒写出了埋在心底里更深的缕缕乡思,缥缈无极的情绪。

1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梅修①重有浙江之行()其二

宋湘

君向杭州我惠州,西湖大小各成游。

相思但看湖心月,有汝清光有我秋。

[注]①梅修,为清代著名经学家陈寿祺。陈寿祺与宋湘是同年进士,友谊深厚。

1.这首诗的语言明白如话,但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却复杂多样。诗的第二句中说“西湖大小各成游”,杭州名胜是西湖,有这句诗我们可以推知惠州一定也有一个:。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2.诗的最后一句写道:“有汝清光有我秋。”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中叶著宋湘像名的诗人、书法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参考答案

1.我们虽然分手了,你去杭州,我在惠州,两地都有西湖;这样想来,我们实际上还是等于在一起;诗人是很会聊以自慰的,且于无奈之中反映出诗人心胸的豁达。

2.运用的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抒写的其实还是彼此的思念之情;意思是:在我们互相想念的时候,只要我们彼此在湖边上走一走,看一看,那湖心的月亮,知道吗,那里既有属于你的一份秋夜的清光,也有我的一份秋夜清光的,我们虽然身处两地,但我们的心却的心心相印的。

1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无锡望惠山

史夔

九峰天半落,一棹夕阳过。

客为游山盛。船因载水多。

溪边高士宅,月下榜人歌。

好趁樵风便②,轻船采芰荷⑨。

[注]①榜人:船夫。②樵风:顺风、好风。③化用《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1.诗的首联与题目有什么关系?并赏析首联中动词的好处。(3分)

2.全诗两处写到“船”,有所不同,这有何深意?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紧扣了题目中的“望”字。所写景象是远望所见。(1分)“落”写出了山势的高峻,“过”写出了船行的平稳或轻快。(答出一点得l分。)

2.前面写到的“船”载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山客,突出“重”,后面写到的“船”是载着自己寻访高士,突出“轻”。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的追求与众不同。(2分)尾联借乘樵风“采芰荷”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向往闲逸、追慕高洁的情怀。(2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

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这一句是如何表现“愁”的?(3分)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归客的情感变化。(4分)

4.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今本改句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1.(3分)诗句运用了比喻、顶真的手法(1分),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1分):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的绵长。(1分)

2.(4分)通过听、视两个情景表现心情(1分):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恍悟确已到家(2分)。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1分)

3.(4分)由愁转喜。(2分)作者乘舟归乡,面对滔滔江水,引发了思念家乡的无限愁情;突然间,船窗外传来家乡话,一抬头,家乡的山月正好高悬船头,顿时,归家的惊喜之情油然而生。(2分)

4.(4分)改句变主动为被动,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写语声送入船窗,作者完全是被动的,(2分)这样写更能表现船行的迅速、猛然之间已回到家乡的意外的惊喜。(2分)(抓住“送”字来分析,答出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归家心切,突出听到吴语后的意外惊喜也可给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夏日杂诗

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8分)(1)先写自身的触觉,(1分)身下枕簟凉爽宜人;(1分)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1分),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1分)

2.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1分)周诗从视觉角度来写。(1分)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1分)周诗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1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栈

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的一座亭子。②陈仓:在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道。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6分)

参考答案

1.夸张,(1分)拟人。(1分)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山峰好像在飞舞,(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之情。(1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于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答题时要先答修辞手法,再结合诗文阐释,并回扣中心思想。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3分)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出现逆境,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姿态,这样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3分)

[解析] 此题考查了考生对诗歌的行文结构把握的能力。分析时对诗歌各部分意思加以概括,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悟到的人生道理即可。

2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甬上竹枝词

戈鲲化

灵桥门近甬江隈,早把严城锁钥开。

为贩鱼鲜趋晓市,小民辛苦五更来。

1.这首诗写的是(地点)(事件)。(2分)

2.请简要分析第三句中“趋”字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灵桥门,贩鱼。(2分)

2.“趋”字写出了渔民们为赶早市而而争先恐后地涌向刚开的城门的情景(2分),表达了诗人对“小民”的同情(2分)。

2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3分)

2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简要分析。(4分)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2分)

2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夜归

钱澄之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1.颔联两句,描写了诗人夜归所见到的□□和□□的两方面景色。(2分)

2.下列各项中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的秋风之中,乘舟归家,心情迫切。

B.最后一联情景,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意境相似。

C.诗中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显示出萧散淡泊、恬静自然情趣。

D.整首诗歌,语言冲淡疏朗,娓娓道来,朴实之中充满了韵味。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追水林峦行失去”一句进行赏析。(3分)

作者简介

钱澄之(1612—1693),明末清初诗人,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还俗归乡,过隐居生活。这首夜归诗写外出夜晚归家的情景,萧散淡泊,妙造自然,隐士风度呼之欲出。

参考答案:

1.天空;水面(2分)

2.A (从全诗描写的情况看:表现的是诗人闲适之情,而非追切)(3分)

3.诗人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表现出舟行水上,两岸山峦林木迎面而来的情景。山峦林木,原本是静景,诗人却写它们贩着追着流水而来,又逐渐远去,将乘舟所见的景物写得新颖而生动。(如从乘舟的角度分析,则是化动为静,不写舟行,却写山峦林木而来,也正确)(3分)

2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晚望

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以俗为雅,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3分)

2.这首诗歌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4分)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衬托”、“对照”),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生活贫困的不协调,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2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行

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第二句中的“窈窕”和“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各是怎样呼应题目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窈窕”一方面形容春风,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使之如在目前。(3分)“绿”字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了蘼芜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变绿的过程,烘托了诗人旅途中愉快的心情。(3分)

2.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2分)诗人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3分)

2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春阴

史台懋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①睡不成。

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

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

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

[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

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环境的特点。

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

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春之景。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C(“画阁”与“晓耕”应是一句一景,都是作者想象之景,“看到”理解有误)

2.春日无绪的闲愁之情。如,醉卧不眠,静听花落、雨声,闲适与轻愁参半。对春日美景和雨后初晴的向往、喜悦之情。如,画阁开启,农人春耕的实景,“山下路边”游人踏青的想象之景,充满作者向往、喜悦之情。

2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1.请赏析第二联“撑”、“拥”二字的妙处。(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云不是固体之物,能把峭壁“撑”起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云雾之浓和峭壁之陡。诗人再用一“拥”字写出了瀑布水珠四溅,众多浪花环绕四周的美景。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诗人对青溪壮丽景色的喜爱。(解析各1分,思想感情2分)

2.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事(此处是化用《桃花源记》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来),本是枯燥的时间交代就写出了新意。(2分)尾联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2分)

2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螺川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1.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选择其中一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①“孤亭”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

②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

③“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

2.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早行的孤寂之情以及对螺山的依恋之情融入“月”“秋山”“残星”“孤亭”等意象中,使得诗歌的情感真挚而感人。

②虚实相生。如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的、浮动的,虚实相生,扩大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

3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甬江夜泊

阮元①

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衣轻欲试貂。

遥怜荷戈者,孤岛夜萧寥。

[注]①阮元(1764-1849):时任浙江巡抚,政绩颇多,尤其是平定海盗。

1.简要赏析颔联中的“连”与“接”。(3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3分)

参考答案:

1.“连”字丰富了想象,拓宽了背景,增添了寒气;“接”字写出寒宵之长,可看出诗人难以入眠。这两字突出了环境之冷和心绪之重。

2.诗人由己及人,在自身感到寒冷难耐时,想到了远在孤岛戍守的军士比自己更感寒冷和寂寥,表达了诗人体恤士卒、关心海防的情怀。

3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真州绝句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直。

清人评曰:“第四句乃此诗精彩佳妙所在,为一篇之主,前三句凑泊成趣,为一篇之客,此诗请客之法也。但主客须要照应相配。四句色色俱精,一气呵成,如天造地设,所谓运斤成风,欲求斧凿之痕,了不可得。”

1.(2分)诗歌的第四句描写了__________的景象。

2.(3分)这首诗融情于景,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3.(3分)清人称道这首诗主客“照应相配”。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

参考答案

1.(2分)渔家在夕阳染红的江水边柳树下卖鱼

2.(3分)诗人描写自然美景和江村风情,抒发了安宁悠闲和舒畅愉悦之情。

3.(3分)主句中“树”与前面的“柳”照应,“红”(或“半江红树”)与前面的“日斜”照应,“卖鲈鱼”与“钓人居”照应。这些都说明此诗主客照应相配,自然契合。

3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狱中对月

宋琬①

疏星耿耿②逼人寒,清漏丁丁③画角残。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注:①宋琬,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芜湖抽分、吏部郎中,历任陇西道、永平道、绍宁道。顺治十八年擢浙江按察使,因山东于七农民起义,仇家告他有牵连,因此,系禁三年,几乎死于狱中。②耿耿:明亮。③丁丁:滴漏声。

1.结合全诗分析“客泪”的原因。(3分)

2.诗的前两联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全诗。(5分)

参考答案

1.狱中环境的幽寂、苦寒;诗人自身的不幸遭遇;诗人思乡之情。(3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

2.此诗是作者身处囹圄,抒发怀乡情感之作,首联写实,以疏星起笔,色调冷清,寥寥数笔将作者所处环境的死寂渲染出来,由此自然引出颔联的作者对月所思的状态,(2分)后四句紧接上句,为作者在狱中所想象的画面,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托付给迁徙的大雁,托付给窗外的微风,希望它们把自己的思念带回故乡。(2分)前四句与后四句一实一虚,以虚衬实,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分)

3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江上阻风

宋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宋琬在顺康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

1.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3分)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此句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之路还十分漫长;(1分)实写未来的仕宦之路,(1分)正如这瞿塘峡西面的水路一样险恶,一样漫长。(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将巨浪与“征人泪”作类比(或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征人的泪水竟如长江水一样可以随风作浪,并且以江上的如雪白浪来比喻白发(或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和长江都为西风阻行而愁白了头发),更是新奇之至。(2分)抒发了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或突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1分)(3分)

3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至湖上

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3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上巳将过金陵

龚鼎孳

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消。

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注]龚鼎孳,明末清初文学家,安徽合肥人。明崇祯七年(1634年)中进士,此诗作于明亡后。

1.诗歌第三句说“兴怀何限兰亭感”,结合此句说说诗人在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4分)

2.诗歌的末句历来为人称道,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末句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第三句说“兴怀何限兰亭感”,结合此句说说诗人在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上巳那天过金陵,和兰亭雅集是同一天,自然而然想到兰亭旧事,但诗人谈到自己的感慨不仅仅有《兰亭集序》中的悲喜生死的慨叹。(1)更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无奈;(2)面对饱经兴亡沧桑的金陵,亡国的凄凉之感充塞诗人心中;(3)末句的“流水青山送六朝”,则情感尤其复杂:(3)一方面有世事沧桑的感伤,(4)同时又有着一种自我解脱和对放浪形骸旷达情怀的向往。(以上4点,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一点给2分,仅答出画双波浪线部分给1分。有其他解说,若合情理,也可酌情给分)

2. (1)一个“送”字,把“流水青山人”格化,好像流水青山也有了人的情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更易于表现诗人的情感。(2)借景抒情,用流水青山之既清新又厚重的意境充分表达诗人无尽的情思;(3)暗含对比,用流水青山的永恒与人事朝代的变迁做比,引出诗人感慨,引发读者的深思。(以上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三点全答给4分。有其他解说,若合情理,也可酌情给分)

3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推窗

袁枚

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1.这首诗抒写诗人(时刻和天气)推窗一刹那间的感受。(1分)

2.请具体分析“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清晨雨霁风止后

2.诗人是那样急不可耐,雨止后立即“推窗”,先一睹青山之风采,而青山亦似解人意,好像早在窗前等候,诗人窗才推开,它们便扑面而来。“相思久”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令青山亦起相思之意,则山就更值得诗人眷念了。而写山能“扑面来”,又化静为动,更显得山具有灵性,富有生活情趣。这两句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喜爱。

3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赤壁

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诗。(1分)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咏史怀古 记游

2.C.

3.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

3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潜山道中①

祁寯藻②

青山缺处树弥缝,水外人家绿几重。

白鸟一群栖不定,恰疑春雪下长松。

【注】①潜山,安徽潜山。②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山西寿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1.“水外人家绿几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句子描写的情景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水外人家绿几重”诗句描绘的是春到山溪人家一派生机盎然之景,“绿几重”,水之绿,树之绿,眼前浓绿一片,令人产生愉悦之情。“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是秋风夕照中郊野人家清肃、恬静之景,令人更添思乡之情。

答出第一层给3分;答出第二层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6分)一二句写山、树、水与人家,皆静态之物,它们共同构成春到山溪人家春意融融的画面。三四句写百鸟频频飞落,在青、绿之中涂抹上一片片流动的白色,充满生命的意趣,表现出动态的美。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山溪人家春景图。

三层意思,每层2分。意思答对即可。

3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

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

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参考答案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

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

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4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淮上有怀

姚鼐

吴钩结客佩秋霜①,临别燕②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注】①秋霜,这里用来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②燕,通“宴”。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4分)

2.诗歌的后两句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在淮水之滨,诗人和一位具有豪侠之风的朋友宴饮辞别的画面。(4分人物、地点各1分;事件2分)

2.①友人乘船远去,两岸绿草茵茵,绵延远方,只余淮河水色茫茫,诗人空自伫立凝望。②惜别之意和孤寂之感自然寓于景中。(4分景象描述2分,感情概括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园

郑板桥

月光清峭射楼台,浅夜篱门尚半开。

树里灯行知客到,竹间烟起唤茶来。

数声犬吠秋星落,几阵风传远笛哀。

坐久谈深天渐曙,红霞冷露满苍苔。

1.简要概括月下小园的特点。(3分)

2.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与“客”的友情的?(5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月光、楼台、篱门、竹林、犬吠、远笛等意象表现出小园环境清雅、幽静、远离喧嚣的特点。(点出意象1分,概括出环境特点2分)

2.用入夜时篱门半开和观察林中灯光知客到的细节,表现对客人来访的期待(2分);用升火煮茶的行为表现待客的殷勤(1分);用星落笛哀、坐久天曙、露满苔来表现朋友之间情投意合,依依难舍(2分)。(5分。意思对即可)

4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鸳湖

查慎行①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②岸欲平。

长水塘③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芜:丛生的草。③长水塘: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兴。

2.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2分)

2在历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过”字用的最妙,请你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2.“过”,写出了菜花之盛,香气之浓郁。抒发了作者对春日融融、充满生机的美好自然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4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4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

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shuāng):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4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灵石

赵执信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

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

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惊”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诗人在微明中登山启行,途中云雾凄迷,秋寒凄厉,悄无人迹,整个旅途孤独而寂寞。客路迢递,乡心早生,凛冽之早寒更添绵邈之乡愁,戍楼横笛又将思乡之愁推向极致。前路渺渺,漂泊无依:残月西沉,客路茫茫,观残月之凄迷更感前路之渺茫,望惊飞之鸟更生无枝可依之痛苦。

2.(1)描绘了凄迷萧瑟的情景;放眼四望,烟霭茫茫,惊飞的乌鸦散布空中戍楼高耸,笛声呜咽,给行客增添了无限愁绪。

(2)“惊”字绘形绘声,形象地描绘了乌鸦因客至而四散惊飞的情景,移情于景,将诗人感前路之渺茫,处境之悲凉,内心之苦闷蕴含于其中,极富感染力。

4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作者简介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4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舟中立秋

施闰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①愁。

洊饥②今有岁,倚棹③望西畴。

[注]①军储临海:时局动荡,临海府储存了大量的军粮。②洊(jiàn)饥:指百姓遇到了连年的饥荒。③棹:代指船。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的变化。(3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6.(6分)

1.示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由看到秋天生出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到由于看到临海府储存的军粮和百姓的连年饥荒,生出对时局动荡、百姓愁苦的无奈和忧虑的变化。(3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写立秋之日站在船上,看到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的迷茫秋景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纷乱和阴郁的情怀。

(3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对偶等手法进行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4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

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③大泽乡。

颍川汤沐④尽,空羡夥颐王⑤。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③沉沉:茂盛。④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⑤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1.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分),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1分),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2分)。

2.“寂寂”为“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分),“沉沉”为“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分),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分),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分)。

5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金陵晓发

姚鼐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1.本诗的一、二联写了哪些景象?有何特点?简要回答。(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情感昂扬,有人认为感情低沉,你认为是哪种情感?请联系诗歌本身加以分析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湖海、风烟、棹声、宵雪、山峰、云雾。(3分)意境阔大雄浑、辽阔深远。(2分)

2.【示例一】情感低沉。景物描写透露出孤寂之感,湖海茫茫,风烟漠漠、寒天断燕。最后一句击剑悲歌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慨,对凶吉未卜的前程的担忧。(6分)

【示例二】情感昂扬。景物描写虽然有静穆平柔的一面,但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阳刚之美,气势浩瀚,无论是湖海、风烟还是连宵雪、半壁山,让人感到的都是自然的雄伟,这刚好是作者内心昂扬情感的折射。诗中虽然有低沉的慨叹,但最后作者还是义无反顾,决然鼓楫出发了,情感涨之高潮,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6分)

5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海上吊吴野人墓

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1.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1)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4分)

2.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诗人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4分)

【诗歌鉴赏】

诗歌首句点明诗人吊吴野人墓的时间,渲染思念之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句描绘吴野人墓地衰败的景色。首联营造了悲凉、萧瑟、苍茫的意境,充满哀伤情调。颔联是激愤之语,表现对吴野人身后悲凉、冷落遭遇的悲叹和同情。颈联、尾联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吴野人墓地的景象。全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

5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第二联是用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1)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分);(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分)(3)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1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5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白描(1分):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1分)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1分)

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1分):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1分)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1分) (手法1分,具体说明1分,手法的作用1分。如果答“列锦”也算对。)

2.①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颔联】; 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 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

(2分,答对三处中的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2分。对颔联、颈联的概括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即可。)

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1分)的热爱(喜爱、向往)(1分),对百姓勤劳(1分)的赞美(1分)。 (2分,答对前两个要点或后两个要点即可得2分。)

5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居庸关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1.本诗第三句极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中“士卒”的心态。(2分)

3.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将一、二句改为“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4分)此句运用了对比、借代的手法(2分)桃花代指温馨美丽的家园(和煦的春光),用雪代指荒凉苦寒的边塞,(1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家园的眷恋之情(1分)。

2.(2分)①急于奔赴边地疆,建功立业;②即将出关对家园依依不舍。(每点1分)

3.(4分)①喜欢本诗(1分)。诗中的主人公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1分)又有家园之思的柔情,(1分)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人物形象立体丰满)(1分)。

②喜欢沈诗(1分)。写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2分),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1分)。

5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和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各2分,共4)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法对了1分,分析3分)

5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8-9题

登采石矶①

张之洞

艰难温峤②东征地,慷慨虞公③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④。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③虞公:南宋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1.这首诗不似一般的登临之作,诗人不再是登临览胜,逸兴横飞,而是抒发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你能说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慨吗?

2.这首诗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在危难中担当重任,忧虑时局;②对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忧虑;③自负有救国匡时之略,恨知己难逢。

2.以景语收束全诗,前面一路走来的感慨,议论至此乃变,着以景语,景中含情,使全诗有摇曳不尽之致。诗人凭栏送目,但觉烟柳溟濛。与沉沉的暮霭、迟迟的夕阳混成一片,心情如暮色一样迷茫难消。结尾十四个字中,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夕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怅惘无奈的心情。

5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登缥缈峰

吴伟业①

绝顶江湖②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③,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1.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

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荻花和钓船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

5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2.“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3.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6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6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

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

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诗人简介

释宗渭,清朝初年江南著名诗僧。生卒年及俗姓均已失考。大约公元1664年前后在世。字筠士,又字绀池,号芥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少年时从大诗人宋琬学诗,中年后复游大学者尤侗之门。其诗讲究炼字炼句,讲究意境渲染。不用禅语而深含禅理,时名甚高。

1.请谈谈这首诗中“逗”字和“浴”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用“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活了,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

2.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描绘水乡早春静谧、幽冷的夜色,却用了“含”、“逗”、“融”、“浴”这些动词来表达,这是“以动衬静”;尾联“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是“以声衬静”,那忽然传来的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这首诗颔联和颈联,还用了拟人手法,“含”、“逗”、“浴”等词,赋予野梅、渔火、残雪、乱星以人的情感,(如“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花色与水光相映,白润如玉)把这幅夜色图勾画得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真切地传达出残冬正在过去,新春即将到来的信息(或:诗人通过拟人化来表现大自然与人的亲密相通,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神会)(能分析一种即可)

6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ni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龚鼎孽(1615-1673),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

1.诗中是怎样写梅的?梅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这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的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

2.“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6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题王石谷画册玉簪①

蒋士铨

低丛大叶翠离离,白玉骚头放几枝。

吩咐凉风勤约束,不宜开到十分时。

【注】①即玉簪花,夏秋季开花,色洁白如玉,有清香。花蕊如簪头,故名。

1.作者怎样描绘王石谷所画的“玉簪花”的?(4分)

2.作者看到王石谷所画的玉簪花后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从中透漏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第一句写玉簪花的叶子,叶大而繁茂;第二句写玉簪花的花蕊,有含苞待放的(白玉搔头),也有已经开放的(放几枝),给人生机勃勃之感。(4分)

2.得赶紧吩咐凉风,对玉簪花梢头之花勤加约束,不要让他开到十分,因为那样的话玉簪花的美就会消失。表现了作者爱美、惜美的感情。(4分)

6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夜舟泊吴城

陈三立

夜气冥冥白,柳丝窈窈青。

孤篷寒上月,微浪隐移星。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腥。

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陈三立: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

1.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4分)

2.“孤篷寒上月”一句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旬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全篇写湖上清寒的夜景——孤舟夜泊、夜雾迷茫、冷月细浪、吴城灯火繁密,(分析“景”2分)抒发忧国之思、失意之慨。(分析“情”2分)

2.倒装句式。(1分)本应是“寒月上孤篷”(1分)。把。孤~寒”突出在前,强调自己内心孤单、凄寒的感受;形容词“寒”化作动词,竟是说孤篷把冷意带给挂在其上的月,也就是诗人将自己的寒意移情于月亮。(2分)。

6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6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再现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2.这两首诗题材相同,但在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②为后文写惊异之情作铺垫。

2①何诗—既有侧面描写,又有正面描写(中间两联),翁诗—则全为侧面描写;

②何诗—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后的奇;翁诗—表达雨后的惊异之情。

6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

宋荦(luò)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6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广陵吊史阁部①

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②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③。

【注】①广陵:扬州。史阁部:指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替师扬州,抵抗清兵。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史可法死后,扬州人民将他的衣冠葬在城外的雪岭,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②靴刀:《田唐书·李光弼传》载。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娅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③芜城:扬州旧称。

1.诗作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梅花岭上梅花盛开,“岁寒真气”的梅花有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诗人敬仰忠肝义胆、侠骨雄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梅花写出了英雄浩气长存,以此激励着后人,表现了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和贯穿全诗的那种沉重的危机感。

2.(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以清兵南下,势不可挡来凸现史可法只身支撑南明半壁江山的突出地位;以群小的勾心斗角,破坏大局反衬史可法的坚决抗战;以福王的荒淫无耻,映照史可法的誓死抗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凝练又生动。(3)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写出了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逸乐不休;用“靴刀”的典故,精炼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品质。(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首句“沿江烽火怒涛惊”虚写清军大举南下,形势危急,渲染得有声有色;末尾两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写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实写。但是梅花蕴含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又可说是虚写。(答对两点即给6分)

6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出塞

吴伟业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蕴含怎样的“情语”。(3分)

2.试对诗歌最后两句做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在黯然神伤的诗人眼前,猛然展出长虹古亭的外面荒草连接远处的天际的景象,以送别之地的满目荒草寄寓友人流放之地的遥远和荒凉。这无涯的荒草在萧瑟的秋风中伤心失色,凄凄含凄,也正如诗人一样,伤心无限

2.不知道西风吹打,雪浪汹汹的“黑水”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在“黑水”的对比中,透露着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的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的深切的牵念和忧惧。

7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萤火

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①,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②。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赵执信,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其妻舅王士禛,时名满天下。①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腐草为之,食蚊蚋。”②处囊:《晋书·车胤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心照书,以夜继日焉。”

1.这首咏物诗是怎样描写萤火虫活动的?(2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用“赋(铺叙)”写萤火虫在雨中仍执着飞行,穿行于人家的窗户间;在风里它似乎要被吹落在地,却忽又轻盈地越墙而过。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风、雨”作陪衬,暗赞萤火虫身虽细小却不畏风雨之意。(简述荧火虫的活动1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赋,1分;衬托1分。)

2.托物言志(比兴手法、象征、比喻)。/自己独立自主,不肯随人俯仰的孤高兀傲品性,以及必将颖脱而出的坚定的自信心。(5分)

7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度大庾岭①

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②。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徂:消逝。

1.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2分)

(1)鸿雁:(2)鹧鸪: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1)(1分)书信,比喻乡音。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2)(1分)喻指思乡。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2.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7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屡出

张謇

屡出真成惯,孤怀亦自遥。

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

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

无人能共语,默默斗旋杓。

【注】张謇(jiǎn),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为“谋振兴实业以救孱国”,四处奔走,备尝艰辛,这首诗就是“自道其艰苦与怀抱”之作。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中的“犹”“已”两字有何作用?(4分)

2.分析颈联“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的意境。(3分)

参考答案

1.“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道出自己犹如小车一般势单力薄,所要走的路就如危险难走的独木桥,但还是要选择道路,继续前行。“犹”,依然,突出了作者直面困难、苦苦追求的坚强信念;已,已经,表现了作者不怕艰险,坦然前行的非凡勇气。

2.明月当空,映出了栖息的鹳鸟的影子;夜半时分,蛙声、潮声清晰可闻。在这一联中,作者写甚也的所见所闻,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寂静与冷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寂寞。

7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梅村

吴伟业

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

桑落酒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

【注】①梅村:诗人别墅名字。②诣:拜访。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1分)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1分)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获花和钓船了,(2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1分)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1分)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获花和钓船了,(2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2分)

7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北固山①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②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注】①北固山:山名,在今江苏镇江东北长江畔。②铁瓮:铁瓮城,镇江城别名,言其坚固如金城,故名。

1.试分析第二句中的“坐”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2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6分)

参考答案

1.清秋季节,落晖之下,诗人坐在北固山的绝顶,眺望形似铁瓮的镇江城和奔流的长江。一个“坐”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从容旷达的心态。(3分)

2.诗人先正面描写长江滚滚东流,奔赴大海;然后写青天竟给人向西飞掠的感觉,从侧面进一步突出长江东流的迅疾,(3分)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以写天来写江,出人意料,新颖独到。(2分)

7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人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请简要赏析“拂堤杨柳醉如烟”中“醉”字和“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忙”字各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

1对乡村春天美景的热爱,对儿童天真快乐生活的欣羡。

2.“醉”字用拟人手法形象描绘了柳枝在烟霭氤氲中低垂飘拂的情态。“忙”字突出了儿童放风筝兴趣之浓烈,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

7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寄家人 沈绍姬①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②,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①沈绍姬: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此诗作于其客游淮左之时。②前劫事:前世事。

1.颈联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柳絮和芭蕉二物?(3分)

2.在这首诗的尾联,作者不问别的,只问他亲手种在小园中的一栏红芍药的情况。有人说这样写是绝妙的一笔。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写柳絮和芭蕉二物是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写法,1分) 前一句用飘飞无定的柳絮来喻没有着落的恋乡梦;后一句用紧裹的、不舒展的芭蕉叶的心来喻在内心积郁已久的不得舒展的恋乡之愁苦。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长年客居在外的诗人为思念家人而梦往神游,无所着落,无比愁苦的心情。(结合文本阐释运用此种写法的作用,共2分,意思对即可)(3分)

2.此笔绝妙。(只有观点而无分析,不得分)诗人以小见大。(写法,1分,意思对即可)红药联系(/勾连)着故乡、亲人。(1分)惦念红药即是惦念着故乡、亲人。(1分)(结合文本阐释写法,共2分,意思对即可)这样写使得思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现得形象而含蓄。(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4分)

7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素心兰 何绍基 深心太素绝声闻,悔托灵根压众芬。 万古贞风怀屈子,一江白月吊湘君。 香愈澹处偏成蜜,色到真时欲化云。 园榭秋光都占尽,故应冰雪有奇文。

【注】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1.结合诗歌内容赏析颔联的艺术手法。(5分)

2.分析诗中“素心兰”的形象,谈谈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秋兰以人的精神,歌颂其具有屈原的正直风骨,具有明月的虽然淡雅却清操永恒的美,表现了诗人对秋兰的喜爱之情。②诗人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秋兰,联想到与其有着相同境遇的屈原,联想到湘水之神湘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2.诗中的素心兰,色淡香远,胜过众芳的俗艳浓郁;虽因众芳的妒忌而愤郁,却仍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本诗正是以吟颂秋兰来表达对恬淡自持又流芳万古的君子节操的赞美。

7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清明 金圣叹 清明正是落花时,百舌声中折一枝。 恼杀东风太无赖,公然来我手中吹。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试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暮春时节,百鸟啼鸣,落英缤纷。②诗人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表达了爱花之意、惜春之情。

2.①借代。以“百舌”代指众鸟,百鸟啼鸣的画面鲜明可感。②拟人。赋予东风以人格化写法,表现春风的活泼可爱。

7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渡江大风 袁枚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①鸣窗有声。 金焦②知客到,出郭远相迎。

【注】①此诗作于袁枚从扬州去镇江渡江时,扬州和镇江是隔长江相望的两城。②“缆系”句,缆绳没有拴系的地方。③鼍(tuó):即扬子鳄,一名鼍龙,又名猪婆龙,体长六尺至丈余,四足,背、尾有鳞甲,相貌可怖,鸣声如鼓。④金焦:金山和焦山的并称,金山在镇江市西北,焦山在镇江市东北,二山相距十五里,对峙江中。

1.诗人从哪些角度描绘了风中渡江的场面?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你认为哪一个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本诗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风中渡江大风击浪、波涛如怒、小船起伏、惊心动魄的场面。②尾联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金山和焦山想象成两位热情的东道主,远出城外来到江边迎接诗人,描写新奇,富有风趣。表现出诗人搏击风浪后即将到岸的欣慰喜悦之情。

2.“独”。在狂浪怒卷、险象环生的江上,唯独“我”乘着一只小船搏击风浪。一个“独”字突出表现了作者我行我素、英勇无畏、沉着镇静、乐观洒脱的自豪感。

80.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回答问题。

漫感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少年击剑更吹箭,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B(3分)

2.答案要点: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8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广陵①吊史阁部 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②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③。

【注】①广陵:扬州。史阁部:指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替师扬州,抵抗清兵。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史可法死后,扬州人民将他的衣冠葬在城外的雪岭,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②靴刀:《田唐书?李光弼传》载。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娅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③芜城:扬州旧称。

1.诗作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梅花岭上梅花盛开,“岁寒真气”的梅花有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诗人敬仰忠肝义胆、侠骨雄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梅花写出了英雄浩气长存,以此激励着后人,表现了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和贯穿全诗的那种沉重的危机感。

2.(6分)(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以清兵南下,势不可挡来凸现史可法只身支撑南明半壁江山的突出地位;以群小的勾心斗角,破坏大局反衬史可法的坚决抗战;以福王的荒淫无耻,映照史可法的誓死抗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凝练又生动。(3)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写出了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逸乐不休;用“靴刀”的典故,精炼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品质。(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首句“沿江烽火怒涛惊”虚写清军大举南下,形势危急,渲染得有声有色;末尾两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写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实写。但是梅花蕴含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又可说是虚写。(答对两点即给6分)

8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离坡:散乱的样子.

1.诗人是以一个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山雨的,诗人在雨前、雨中和雨后的情感有何变化?

2.请对诗中的“任”和“放”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雨中,他流露出喜雨之情。雨后,直抒了目睹奇景的惊奇和赞美之情。(3分,每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2.①遇雨时诗人任由雨水打湿自己的衣巾也不躲避,“任”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轻松、自由的心态,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②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更为青翠,“放”字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4分,“任”“放”各2分;大意相同即可)

8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对月寓怀① 曹雪芹

时逢三五便团圞(luán),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注】①:这是《红楼梦》中一个穷书生寄居葫芦庙时,在中秋月夜酒后吟出的抒怀之诗。

1.本诗非思乡之作,请根据诗作内容及穷书生的处境,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3分)

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曹雪芹笔下的这个人物是一个虽身处落魄之境(“身处逆境”“贫困潦倒”“不被重用”)、但有才干、有抱负(“有野心”“名利之心极重”“对现实处境的不甘心”“不甘久居人下”“野心勃勃”)的读书人形象。答出“有抱负”或相关意思得2分;答出“有才干”“落魄”中的一点得1分。

2.①托物言志。借万众仰看一轮明月来暗寓自己对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渴望之情。②烘托,以“人间万姓仰头看”烘托出十五圆月的皎洁、美丽。③描写,通过“仰头看”这一特定动作,写出了“圆月”对百姓的吸引力。④比拟,将月亮从地平线缓缓升起这一自然现象比拟为地平线将月亮“捧”出,形象描绘出一轮圆月冉冉而升的静美之态。⑤借代,以“万姓”借代万民,诙谐,俏皮。(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以得分。)

84.阅读下面一首1是,回答问题。

独游南湖① 查慎行 外吏②无交旧,归人应简酬。 烟波宜独往,风雨感重游。 远影千帆暮,孤亭万树秋。 多情天井派③,日夜向南流。

【注】①查慎行: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曾任南书房编修,后受株连下狱,雍正时被赦还家,此诗写于回家途中。南池,指济宁市区王母阁湖。②外吏:指在地方衙门做官的人。③天井派:指济宁城南运河上的天井闸。派,水流。

1.诗的颈联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3分)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寓情于景。(2分)将伤感孤独之情融于对“远影”“孤亭”“暮”“秋”等凄凉景物的描写之中。(1分)

2.仕图失意的孤寂、苦闷之情,客居异地的思乡之情,英雄迟暮的叹惋之情。(3分)通过对交游甚少的境况的叙写和秋天日暮时分的景物的描摹,表现出内心的落寞和抑郁;最后两句则是借运河水流的“多情”和日夜南流,写出了浓重的思乡之情。(2分)

8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题画

郑燮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竹子身处的恶劣环境。

B.第二句表现了竹子在逆境中的顽强和不屈。

C.“扫云扫雾”表现了竹子的崇高精神追求。

D.本诗委婉含蓄地批评竹子好高骛远的缺点。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达技巧是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D(“好高骛远”错误,“委婉含蓄”错误,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本诗主要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作者借狂风云雾中摇摆动荡的竹子表达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答题正确即可,表现手法1分,联系内容2分,主旨1分)(对比也给分)

8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日本杂事诗①

黄遵宪 拔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海东涛。 二千五百年前雪,一白茫茫积未消。

【注】富士山,是日本的第一大山,海拔三千七百余米,状如芙蓉,四面皆同,积雪洁白如玉,终年不化。

1.第一句中的“_____”字是关键,它从____等方面描绘富士山。

2.第二句用“莲峰”比喻富士山的_____,用“涌”字赋予富士山以_____。

3.第三句从_____角度形容富士山积雪的亘古不化。

4.第四句从______角度形容富士山积雪的广大无垠。

5.作者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倡导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拔地”“摩天”“独立”

2.圆锥形的美 动感

3.时间

4.空间

5.新派诗

8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①。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②,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③薄幸④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①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②骊山语罢:《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杨玉环赐死。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理解成李杨二人当初发愿立誓,后来虽然一方为一方而死,也不生怨。比喻感情忠贞,至死不渝。③何如: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如。④薄幸:旧时称男子负心、薄情。

1.这首词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抒情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2.作者用哪些角度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内心的?(4分)

参考答案

1.以失恋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失恋女子”身份点明1分)抒发了失恋女子遭遗弃后的哀怨,对负心的锦衣郎的谴责,与之决绝的愤怒。(“哀怨”“谴责”“愤怒”各1分)

2.以“人生若只如初见”男女初恋时的美好和幸福与“何事秋风悲画扇”女子被抛弃之后的悲痛和凄惨对比,突出了女子被抛弃之后的哀怨(2分);以唐玄宗对杨玉环山盟海誓、至死不怨的爱情和锦衣郎的轻易变心、背叛对比,突出了被抛弃的女子对对方的痛恨和决绝之情(2分)。

8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别紫云 陈维崧 二度牵衣送我行,并州才唱泪纵横。 生憎一片江南月,不是离筵不肯明。

1.“二度牵衣送我行”中“二度”表明此次离别是“牵衣”则暗示出。(2分)

2.古代诗话中有一种说法叫“无理而妙”,意思是无理之语,实则更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真挚的情感。请谈谈“无理而妙”在本诗中的运用。(4分)

参考答案

1.是重逢再别(或第二次离别)两人感情之深(或依恋之深)

2.最后两句诗人用极主观的口吻埋怨明月无情,痛恨月亮在离别的时候就特别明亮,似乎有意与人作对(2分),看去虽是无理之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对于环境格外敏感,即使是美景也会引发哀伤的情绪(2分)。

8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高邮雨泊 王士禛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注】清顺治十七年农历三月,诗人赴扬州推官任,途经高邮(今属江苏),泊船于高邮湖,触景生情,遥想出生于高邮的北宋大词人秦观而有此作。

1.“南湖新涨水连天”营造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本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此句描绘出此时由于“寒雨”不停,湖水为之涨起,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水天相连,难以明辨的情景,从而营造出一种凄清迷濛的意境。

2.表达了诗人对秦观的仰慕之情。诗人慨叹不见风流秦淮河的同时,亦暗寓步随秦观,欲打破文坛“寂寞”之感。

9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归舟 赵执信 望齐门①外望青州②,一室欢声入棹讴。 十幅风帆半城月,最难图画是归舟。

【注】①望齐门:苏州的东北门。②青州:山东地名,作者的家乡。

1.从全诗看,首句“望齐门外望青州”的作用是什么?为何着两个“望”字?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最难图画是归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首句切人正题,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又标明了回归之所。前后两个“望”字。第一个“望”字巧用门名,着两个“望”字即浓笔重彩勾画出作者对回归故里的渴望。

2.全诗描绘了登上归舟后全家人的喜悦之情。从“一室欢声”到“十幅风帆”,一路欢歌一帆风顺,自然引出了“最难图画是归舟”的感叹。这一句点明主题,说明眼前景物可以画出,而内心的喜悦心情即难以描绘,高兴喜悦,溢于言表。

9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池州

姚鼐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 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洲。

1.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作简耍分析:(4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第三句写的是静景,池州为青山环绕春花万千。第四句是动景,诗人在微风吹拂下划一叶扁舟悠悠然出了池州。(2分)这两句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妙境界。(2分)

2.诗人运用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通过描写四周环境之幽雅静谧,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平和。(2分)

9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夏日杂诗

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先写自身的触觉,(1分)身下枕簟凉爽宜人;(1分)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1分),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1分)

2.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1分)周诗从视觉角度来写。(1分)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1分)周诗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1分)

9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渡太湖登马迹山 赵翼 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 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 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 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

【注】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5分)

参考答案

1.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

2.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2分) 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有其他感发,只要不脱离材料,言之成理也可)(3分)

9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quán)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寒衣: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其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④低回:徘徊(huái)。

1.三四两句的诗眼各是哪个字?请写出并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第三句的诗眼是“密”,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第四句的诗眼是“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2.这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描绘了一幅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感人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和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

参考译文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9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中雪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请对“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作简要赏析。(3分)

3.“一种清孤不等闲”中的“不等闲”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情感。(1分)

4.请具体说说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梅花的。(2分)

参考答案:

1.清晨,雨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天气寒冷的景色。(2分,意思符合即可)

2.通过“檐流未滴”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从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3分。

3.(1分)赞叹(欣赏、赞赏)

4.(2分)运用反衬的手法(1分),通过天气的严寒反衬出梅花不畏风雪、迎寒开放(1分)。

9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心三首(其三) 龚自珍 我所思兮在何所,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某水某山埋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倡导革新,反对殖民主义侵略。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诗风奔放清丽,也有伤感情绪。

1.第一句中的“____”字是统摄全文的文眼。

2.第三句中的“槎通碧汉无多路”意思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_______,第四句“土蚀寒花又此坟”意思是人才就像__________。

3.颈联从“_____”和“____”两个字上,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进一步写自己的苦闷与彷徨。

4.尾联中的“窈窕秋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随追求的____,但一个“或”字,又写出诗人此时的____心态。

5.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二五)》。

参考答案

1.思感情郁结,思绪纷乱

2.无路可走寒风中凋谢的花儿在泥土中腐烂3.埋断

4.理想怅惘

5.己亥杂诗(一二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9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叹燕 陈忱 春归林木古兴嗟,燕语斜阳立浅沙。 休说旧时王与谢,寻常百姓亦无家。

【注】明清易代之际,清兵南侵,烧杀掳掠。

1.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在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基础上,诗意更进一层。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文加以分析。(3分)

2.请分析诗人借“叹燕”所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认同。刘诗借当年栖居于雕梁画栋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感叹那些显赫一时的王公贵族的没落。而如今普通百姓连家也没有了,诗意更进一层。(2分)本诗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兴亡之感、家国之痛。(1分)

2.本诗题为“叹燕”,实为“叹人”。通过描写春归之燕无家可归,只能在夕阳西下时栖息于沙滩的不幸遭遇,暗指明清易代之际,饱受战争之苦的民众无处安家、流离失所。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老百姓都像无处筑巢的燕子一样。诗人借“叹燕”强烈地表达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对清兵残暴行径的满腔愤慨。(答出“同情”2分,答出“愤慨”2分)(注:燕子多筑巢于人居之处,现归于林木,是乱世之象。)

9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岁暮到家》中写出诗人与母亲见面场景的诗句是,。写诗人心理活动的诗句是,。

2.《岁暮到家》一诗化用了孟郊《游子吟》里的诗句,请指出诗人是如何化用的。

3.《归信吟》秉承诗人一贯的表现苦吟的诗风。本诗的语言表达就很有特色,如“泪墨”一词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请结合诗意写出你对“泪墨”的理解

4.请你用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作者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情景。

5.两首诗都是思念亲人的诗,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6.思亲的诗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些与此相关的诗句。(至少三句,不是同一首,还要指出作者或出处。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参考答案

1.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寒衣针线密”化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语言简洁明快,又点明了诗题。

3.理解“以泪研磨”“挥泪作墨”皆可。

4.答案不统一。可以从“清瘦”“苦辛”“问寒暖”等词语入手,把诗歌不能表达的细节表现出来。

5.《岁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极力描摹了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场景、神态,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儿子从母亲的一系列举动上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牵挂,因此在外游荡却“不敢叹风尘”;《归信吟》却只用极简练的笔墨道尽了游子的思念之苦。

6.(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9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春阴 史台懋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①睡不成。 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 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 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

【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

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环境的特点。

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

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春之景。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C(“画阁”与“晓耕”应是一句一景,都是作者想象之景,“看到”理解有误)

2.(1)春日无绪的闲愁之情。如,醉卧不眠,静听花落、雨声,闲适与轻愁参半。

(2)对春日美景和雨后初晴的向往、喜悦之情。如,画阁开启,农人春耕的实景,“山下路边”游人踏青的想象之景,充满作者向往、喜悦之情。

10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暮春 翁格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1.首句中“怨”字的含义是什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案:1怨:抱怨(埋怨,怨恨)(意思相近即可,1分);诗歌表达了诗人不因时光流逝而慨叹,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人生态虚(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2.从题目入手,分析诗人流露的情感。

3.你如何理解“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的内涵。

参考答案

2.面对“暮春”,诗人说:“莫怨”春老花残,因“根蒂在”“有东风”,所以春去春再来。诗人借此流露出了对生活、对人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

  3.花开花落,只要花根不死,春去了还会再来,这是自然规律。它暗示了人们不要因暂时的失意而伤感难过,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更美好的未来。(意思相近,表述清楚即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