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波折终于从长丰县文化馆寻来了吴山铁字传承人邓之元先生的联系方式,带着几许难以言表的兴奋和忐忑,我拨通这位铁字大师的电话,没想到邓之元先生一口答应我的采访请求。
待我走近那一排造型古朴有着浓郁徽派建筑特色的铁研居时,邓之元先生已经在门口等候,淡雅深沉的黑色唐装,一双翻口老布鞋,俨然虚怀若谷的大师风范。我忍不住观察眼前这一座铁字画的宝库,几百平方米的大厅,大的小的、横的竖的、方的圆的,各式各样的铁字、铁画,琳琅满目,大厅正中间一幅2平方米的巨型迎客松屏风气势恢宏,墙壁上的两组十二生肖铁字画活灵活现,书桌旁的墙上一幅巨大的《沁园春·雪》铁字作品将毛主席那气势磅礴的词句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他用铁锤一笔一划捶出来的。邓先生告诉我这一幅作品获得了华夏奇绝艺术博览会、中国百家工艺精品展示会两项奖项。
我不禁好奇如此纯熟的铁字画技艺,他是何时练就的?邓先生告诉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和镇上的一位姓郑的老铁匠合作,他负责写字,铁匠负责锻打,1985年后,他已经基本掌握了铁字的制作方法,就在老吴山镇开了自己的第一家作坊,接近30年的时间,他一直在不断研习、创新,也是一直以此为生。
说到铁字制作,邓先生说还得从最基本的写字开始,做铁字一定要有书法基础,书法是书家以笔墨表现的,且各具风格,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练习各家书法,行、楷、隶、篆各种字体他都能驾驭。而且铁字是用铁锤打造的,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有书法功力,还要有把书法艺术融入铁字作品中的能力。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相得益彰。不仅要在铁片上临摹出楷、草、隶、篆等各种字体,还要把书法家的书法作品的精气神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有时因为铁片太硬,想要表现出字的笔锋,往往要反复多次锤打才能成功。
一幅完整的铁字制作要先将字写在纸上,再贴到镀锌铁皮的反面,照轮廓裁下来之后,使用大小不等的、特殊功能的锤子把铁皮打成凹凸形,然后再经过锻、锤、钻、焊、锉、磨、喷漆等30多道工序最后组装成型,变成了一幅幅的铁艺书画。以锤代笔,以铁作墨,将传统的炉冶锻打与现代的冷锤电磨相结合,将原先的涂刷工艺与现代的电镀工艺相结合,以过去的锡焊与现代的点焊、碰焊相结合,取书法与国画的布局,借用雕刻、剪纸艺术手法创意,将书法作品的艺术风骨,表现得更加饱满、灵动。
他的象形字,字形交汇,栩栩如生
邓之元从小就研习书法,镇上人人都知道他写得一手好字,从1985年学习制作铁字以来,他从未中断过书法的练习,他一直坚持“铁字是书法艺术的二度创作”,他说:“一个书法外行,是成就不了铁字艺术的。从古至今,凡在书法上有所造诣者,无不在笔墨功夫上付出艰辛劳动。做书法不能一味地停留在模仿阶段,要有自己的东西,要让别人眼前一亮,要让自己的东西有鲜活感,有与时俱进的紧迫感。”
象形字主要与美术技艺相结合,寓字于画,力求做到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中国梦”是邓之元先生创作的一幅象形字,“中”字是一个笔直挺立瞻仰世界的中国人,寓意中国人顶天立地屹立于世界东方,胸怀袓国,放眼世界,“国”字的外围的口部是一幅中国地图的形状,“梦”字最是活灵活现,下面是一朵祥云升起,上面是一个展翅高飞的大鹏,寓意祥云托起梦想腾飞。“道”、“佛”、“福”三个象形字是邓之元先生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三幅象形字作品。“道”字的上面部分,是老子的头像,下面则是道家的象征物太极图转化而成,仿佛是思考的老子立于太极两仪图之上,极具形象和寓意。“佛”字左边的“人”化为一个跪着的童子,右边的“弗”演绎成站立着的观音,童子拜观音的佛教典故使他的“佛”字供不应求,很多佛教名寺的人也前来求字。在作品“福”字中,左边是一位伸手迎接拥抱的男性,右边则是一位怀抱孩子的女性,在女性的裙角下立着一个象征家的房子,单独看是“福”字的田部,邓先生给我解释道:“三口之家,夫妻和睦,有房有田,这才是幸福,所以这幅作品的配文是‘和谐美满合家福’。”像这样字形交汇、相得益彰的象形字一共有50多种,每一种都独树一帜,各有特色。
民俗字并不是邓之元先生的独创,而是他结合我国传统的民俗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收集和创新。“每一个民俗字都有丰富的故事和含义。”30多年来,他一共收集到了200多个民俗字,这些字通常都是单个出现在某个地方,不光数量有限,发现和寻找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邓之元认为整理和刊印民俗字是一种文化历史的传承和保护。他指着墙上的象形字向我们介绍:“你看,一帆风顺、二龙戏珠、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陆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久安康、十全十美。这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组合,是我创造出来的。”
他的画被挂进联合国大厦中国厅
2007年7月,北京奥组委向社会公开征集民间工艺品,邓之元在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后将自己创意的“福”、“佛”和两组十二生肖创意画送到北京,半个月后,他接到北京奥组委礼品部来电,“福”、“佛”两幅创意画中标,要求制作5000件作为奥运纪念品给海外各国元首及贵宾。
北京奥运会之后,邓之元的铁画、铁字艺术开始扬名海内外。2010年6月16日,文化部艺术中心给邓之元发来了邀请函,说联合国大厦正在进行装修,将进行“联合国之最”的文化作品征集:铁字《兰亭序》和铁画《四和图》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悬挂在联合国大厦中国厅。《四和图》其实是取“荷花”的“荷”字的谐音,分别以荷花和鸽子为一组表示世界和平;荷花和螃蟹表示世界和谐;荷花和鳜鱼表示以和为贵;荷花和鸳鸯表示家庭和美。古代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一共324个字,耗费了一个月才得以完成。联合国大厦要求各国的展厅里展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和图》和《兰亭序》作为两幅珍贵异常的非物质遗产,充分展示了中华书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纯手工制作考验工艺传承
随着吴山铁字的声名远播,铁字画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形成了吴山镇甚至是安徽省的一个文化品牌,吴山铁字成了赠友、纪念的佳品,行销海内外,产品需求不断扩大,邓之元先生的铁研居也成了安徽省旅游产品定购点。这一切都让邓之元先生觉得欣慰,在每天不断的订购电话声中,邓之元先生也不乏疑虑,虽然现在家里有三个孩子都在学习铁字制作,也基本掌握铁字制作的流程和方法。在面对吴山铁字的传承问题上,邓之元先生不无担忧地告诉我:“现在这一代人娇宠惯了,不像我们那一代人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铁字制作几乎完全靠手工,既耗时又费力,像这样一幅60厘米乘以80厘米的铁字差不多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孩子们怕没有这个耐心了,再者,对这样的纯手工的手艺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孩子们肯勤练书法的不多了,更何况吴山铁字还需要创新、与时俱进,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悟性,我的孩子们现在制作铁字不成问题,可是叫他们写,叫他们自己创作,还是不行的。铁字恐怕就要终止在我这一代了……”
20多年前的老吴山镇上,铁匠铺子里响彻人们耳边的是日夜不停的拉风箱的声音,随着风箱一进一退,被老铁匠随手扔在焦炭堆里的已见雏形的锄头被烧得火红,老铁匠一手拉风箱,一手用钳子翻看炉里加热的铁块,火候一到,他就熟练地夹起炉中的锄头放到铁板上,操起手边的铁锤,一遍一遍地翻滚敲打,火红的铁火星子四处飞扬,有的溅到老铁匠胸前那条油光发亮的大皮围裙上又被弹回到地上,有的飞迸到空气中,留下一道道火光,在那个鲜有烟花礼炮的年代,这样光与铁造化出来的场景在孩子眼里就是一道奇异的风景,所以老铁匠的铁匠铺前从不缺乏好奇的“观光客”,空中还是红光四溢的火星到地上就变成了毫无光泽的铁星子,好奇的孩童总是忍不住低下头来寻找摸索,一探究竟,忘记了回家,忘记了吃饭……
捶打,淬火,加热,再捶打,再加热,一块块本无形状可言的铁块在老铁匠的锤子下、火炉里,伴随着“刺啦”一声,水池中蒸腾起一阵水蒸气,一把锋利的锄头完工了。伴随着一群小粉丝的呼喊声,老铁匠专注的眼神里终于有了轻松的神色,拿起那早已不再洁白如新的毛巾擦一把汗,“孩子们,回家吃饭了,再不回家,就要被揪耳朵了。”老铁匠吆喝着下逐客令了,恋恋不舍的孩子们作鸟兽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在继续,镇上哪家的生活也离不开老铁匠,烧火的火钳用旧了,拿来翻新一下,农忙季节来打镰刀的人特别多,老铁匠也记不清从何时起,他和镇上写得一手好字的小伙子邓之元有了默契、亲密的合作。老铁匠心里乐意给这个小伙子帮忙,小伙子写得一手好字这是镇上人都知道的,这在古代那就是“秀才”啊,小伙子不但字写得好,脑子也活泛,镇上有谁家结婚、开业的,都让邓之元题个“百年好合”、“开业大吉”,小伙子嫌毛笔写的字没有气势,也不好放在家里摆设,就拿来让老铁匠照着他写的字打成铁字,上框装裱,这样既好看又卖得上价钱,老铁匠一直觉得自己好像也和学问挂上了钩,总是特别欢迎邓之元来和他一起做铁字。
如今的老吴山镇成了以“吴山铁字”享誉中外的新吴山镇,老铁匠铺的拉风箱声湮没在时间的长河里,长眠地下的老铁匠兴许不会想到那个当年和他一起打铁字的小伙子邓之元会把铁字做成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历经岁月的变迁而愈发显得熠熠生辉。
记忆碎片
从40平方米的小作坊到远销国内外的连锁店
“以锤代笔,以铁代墨”的“吴山铁字”,被誉为“中华一绝”,在邓之元先生的手上算是真正发扬光大了,邓之元先生现在每天都要接到几十甚至上百个前来定做铁字的订单电话,从1985年的老吴山镇上40多平方米的铁字作坊,到如今制作吴山铁字集中地的几百平方米的铁研居,是邓之元先生辛勤劳作的成果。合肥市区合瓦路与义井路交口的花卉街就是邓之元先生在合肥市区的第一家吴山铁字店,现在已经扩散到九华山、黄山、淮南等旅游地区的分店供海内外游客们欣赏选购。吴山铁字不仅是一种有纪念价值的旅游纪念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王贤友/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