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正文

宋庄画展2021

  熊文韵的艺术风格总是变了又变,她的每一次改变都是为了寻找新的自己。我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愿望,但有一个特点,我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是对我的内心的一种反映,我忠于我自己内心的感受。”

  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报道

  3月19日,北京宋庄,50岁的熊文韵在自己的工作室来回穿梭,将一幅幅画作举起,再整齐地码在墙边。10天前,熊文韵艺术创作三十周年回顾展在宋庄美术馆举行,“这一件件展品就是我的人生”。

  

  进藏路上,熊文韵的“流动的彩虹”行为艺术。

  虽然说是回顾展,但是熊文韵却觉得,这是她艺术生涯一次新的开始。在她50岁的人生中,艺术风格总是变了又变,而每一次都是为了寻找新的自己。

  东渡日本 半工半读研究岩画

  熊文韵出生在渝中区储奇门附近,从小就喜欢画画。1979年,熊文韵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

  本科毕业后,熊文韵去了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学习工笔人物画。

  在中央美院读书期间,熊文韵观看了一系列日本画家的画展,其中被称为“日本三山”(杉山宁、东山魁夷、高山辰雄)的作品,给了熊文韵深深的震撼,“那些泛着金粉的神秘色彩,充满东方韵律的线条太迷人了。”

  1987年,熊文韵东渡日本,开始了半工半读的求学生涯。刚学习岩画时,熊文韵很痛苦,因为材料、笔触、作画方式都和中国画大相径庭,她常常一画就是一天。

  十年后,熊文韵回国。1996年,熊文韵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作品全部是她的岩画新作。

  七次进藏 完成“流动的彩虹”

  在熊文韵的艺术人生中,“流动的彩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1998年,办完第二次个展,我突然迷茫了,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这时,熊文韵想到了曾经带给她艺术萌芽的西藏。1998年,熊文韵独自进藏。

  1998年到2001年,熊文韵先后7次进藏。第二次进藏,熊文韵在二郎山被劫,但这次经历却促成了“流动的彩虹”成型。“跟随干警搜查时,我推开贫穷简陋的路边加水修胎店小门的一瞬间,发现自己和这些房子有着不解的情缘。”

  之后,在川藏北线1400公里的路途上,熊文韵将各种色彩涂抹在小屋门上,后来这些都成了“流动的彩虹”的一部分。

  第四次进藏,熊文韵被在川藏公路上行进的大篷车吸引,她想到了“流动的彩虹”,连忙赶回成都做了7个颜色各异的大篷车布,回去请求大篷车主换上它们。那张朋友帮忙拍摄的7个彩色大篷车的照片,后来成了“流动的彩虹”最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

  1999年10月,在青藏公路上,100余辆载重货车挂上了熊文韵设计制作的彩色布,行驶在世界屋脊上,形成了一道道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流动的彩虹。

  玩偶“空空” 她找到另一个自己

  在熊文韵的工作室里,随处可见头上长着三个角的人形玩偶,熊文韵叫它“空空”。熊文韵说,“空空”不止一种形态,它有时是魔鬼,有时是天使。

  “它就是我的儿子,也是我自己,它现在14岁了,处于叛逆期,而这叛逆,也是因为我内心的叛逆。”熊文韵说,在“流动的彩虹”的后期,她的团队20多个人压力巨大,急需找一个发泄口。

  熊文韵说,“空空”的原型是一枚她自己编的戒指。“我编了一个带四个小触角的戒指,有艺术家说这很像人的大腿或者胳膊,有些人说像草,有些人说像昆虫,总之它让人想起未来的东西。”

  修改后,三个触角的“空空”诞生了,熊文韵把它当成出生的生命,有血有泪有情感,时刻都能和自己交流。在熊文韵的眼中,“空空”既有着她自己的影子,又像是她的孩子,经常和它聊天。

  美术教育 让孩子讲故事画故事

  “空空”的出现,让熊文韵开始涉足儿童艺术教育。充满童心的熊文韵自创了一整套学习方法。

  在她的这次个展中,“临摹天真”是一幅用上百张作业本大小的小图连接起来的超长画卷,每一幅图的笔触都很稚嫩,这是熊文韵临摹的她所教的孩子们的作品。

  “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故事。”熊文韵很少教孩子们素描和笔法,她总是让孩子们自己编故事,然后把故事画出来,最后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就变成了一本“图画故事书”。

  2013年起,教汶川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孩子画画,成了熊文韵工作的重心之一。

  在重庆,熊文韵也有自己的少儿艺术教育班,熊文韵希望能带给孩子们更多的快乐。

  人物简介

  熊文韵,当代艺术家,国画家,生于重庆。在她的艺术追求中,总是能找到新的突破点,从中国画到日本画,从架上装置艺术再到摄影,最终走向了儿童绘画教育的公益事业。

  无论是西藏线上的行为艺术“流动的彩虹”,还是为自己创造的一直在变化形态的玩偶“空空”,都是特定时期熊文韵对自己内心的追求。

相关文章:

  • 宋庄画展2020年9月画展2024-03-01 03:01:20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